【改善就醫感受,提升患者體驗】第二門診部成功開展大型義診活動;口腔科為第五小學開展義診活動;婦科為初三畢業生開展性教育講座;
編語:自治區人民醫院克拉瑪依醫院深入開展“提升服務品質 改善就醫感受”專項行動,將優質服務貫穿于就診前、中、后全過程,努力使環境更舒適、流程更便捷、溝通更有效,讓患者獲得更優就醫體驗,保障人民群眾共享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成果。全院各科室在“改善就醫感受、提升患者體驗”主題活動中不斷“想妙招、出實招”,招招皆為民所盼,處處體現醫者心。
義診活動暖人心?維醫特色惠民生
(通訊員:嚴寒)6 月 24 日,“中醫民族醫攜手同行 健康惠民共筑安康” 的紅色橫幅在自治區人民醫院克拉瑪依醫院第二門診部上空高高飄揚,一場滿載民族醫藥特色的 “中醫藥文化月” 義診活動在此火熱開展。醫護人員以專業且耐心的態度為居民答疑解惑,而維吾爾醫特色療法展示區更是成為全場焦點,引得眾多群眾紛紛駐足,近距離感受民族醫藥跨越千年的獨特魅力。
作為克拉瑪依市及周邊地區唯一以維吾爾醫為特色的門診,第二門診部依托新疆得天獨厚的天然草藥資源,精心開設維醫內科、皮膚科、婦科、康復科及疼痛科門診。這里匯聚了20余種特色療法:帕雪雅療法(膝下足浴),以溫熱的藥浴之水調和氣血、助眠安神;沙浴療法利用天然熱沙驅寒除濕,讓患者在溫熱中重獲輕松;腸道吾科納療法(維藥灌腸)通過排毒養顏,由內而外煥發生機;還有蠟療、針灸、推拿等傳統技藝,在傳承中煥發新的活力。
針對關節疼痛、關節康復、頑固性皮膚病(如白癜風、牛皮癬)及婦科慢性病等疑難病癥,第二門診部巧妙融合維吾爾醫?“四大物質學說”“體液學說” 等經典理論。依據每位患者的體質差異,運用成熟劑調理、清瀉劑排毒等科學步驟,從根源上改善身體狀況,真正實現標本兼治,為患者帶來康復的希望。
此次義診不僅是一場醫療服務,更是維吾爾醫學文化的生動展演。作為中國傳統醫學的重要分支,維吾爾醫始終秉持?“飲食療法” 與 “藥物療法” 相結合的理念,靈活運用 60 多種劑型的草藥治病。活動現場,精心制作的展板詳細科普護療、飲食療、藥物療、手法療四大療法,深入淺出地闡釋 “調節體質、七因定則” 的健康理念,讓群眾對維醫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認知。
“我們不是簡單開藥,而是幫身體找回平衡。” 門診部古力奴爾副主任指著展板上10余種維醫特色療法介紹道。從古老的草藥配方到現代科學驗證的蒸露制劑,這些傳承千年的醫療智慧,如今在治療心腦血管、骨關節等慢性疾病方面展現出獨特療效。門診部李曉華主任也表示:“中醫藥文化月雖已落幕,但我們的服務永不停歇。未來,我們還將開展維藥香囊制作、養生茶飲品嘗等互動活動,讓民族醫學更好地融入現代生活。健康的身體是最大的巴扎(財富)。”
此次義診活動成果豐碩,累計為200余名群眾提供免費診療服務,免費發放玫瑰花露劑、酸梅湯、帕雪雅劑200余份,并為50余位患者免費提供帕雪雅、穴位放血、針灸、推拿、游走罐等特色治療。這些數字背后,是醫護人員的辛勤付出,是志愿者們的無私奉獻,更是油城百姓對第二門診全體醫護人員的信任與支持。未來,第二門診部將持續發揮維吾爾醫 “簡、便、驗、廉” 的優勢,用帕雪雅的溫潤、阿比贊的熱烈、草藥的醇厚、醫者的仁心,守護油城百姓的生命之光,在健康之路上與民眾攜手同行。
?
一科一品:“微笑防線” 進校園
——口腔科為第五小學同學講解牙外傷急救知識
(通訊員:許婷 孫燕)“同學們看!如果發生牙齒磕掉的情況,千萬不要用手觸碰牙根!”隨著清脆的模擬牙齒掉落聲,口腔科護士許婷為第五小學的同學們講解牙齒磕落的黃金30分鐘緊急處理方法。
在校園生活中,牙外傷是常見的意外傷害。為提升師生應對牙外傷的急救能力,6月23日我院口腔科為第五小學的同學們,開展了一場干貨滿滿的牙外傷緊急處理宣教活動。
活動現場,許婷通過動畫短片、實物模型和情景模擬,生動講解了牙外傷的常見類型與處理要點。針對運動碰撞、意外摔倒等高發場景,重點演示了牙齒部分折斷、完全脫出的緊急處理流程。
宣教結束,口腔科的醫生們認真為同學們進行口腔檢查,并將需要關注的同學情況逐一記錄,將檢查結果反饋家長,活動結束后同學們參與了醫護人員制作的學生家長版滿意度調查問卷,使口腔科護理組“一科一品”活動完整閉環,取得了老師、同學們及家長的好評。
此次牙外傷緊急處理健康教育活動,不僅讓師生掌握了實用的口腔急救技能,更在校園內營造了重視口腔健康、科學應對意外傷害的良好氛圍,為構建安全、健康的校園環境增添了有力保障。
?
守護青春防線 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長
——婦科為初三畢業生開展性教育講座
(通訊員:張蓉芝)青春期是人生的關鍵轉折點,科學的性教育如同為青少年點亮一盞驅散迷茫的明燈。6 月 24 日,我院婦科護士長姚華再次受邀走進校園,以 “青春必修課:你好,性教育” 為主題,為初三畢業生帶來一場意義非凡的專題講座,為他們即將開啟的高中生活筑牢健康防線。
在傳統觀念影響下,性教育常被貼上 “敏感”“隱晦” 的標簽,導致青少年在面對生理與心理變化時充滿困惑。講座現場,姚華護士長化身 “青春引路人”,摒棄晦澀術語,用生動比喻將生殖系統發育、經期護理等專業知識轉化為 “人體小奧秘”。她聚焦人際交往邊界、網絡風險防范等現實問題,結合校園生活案例,深入淺出地剖析如何在青春期建立安全健康的社交模式,幫助學生構建起系統的自我保護知識框架。
為化解課堂上的羞澀氛圍,姚華護士長以 “成長悄悄話” 開場,用幽默語言分享青春期趣事,瞬間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從最初 “低頭捂嘴笑” 的拘謹,到后來踴躍舉手提問,學生們逐漸敞開心扉。“原來月經周期像小火車一樣有規律!”“遇到不舒服的身體接觸要大聲說‘不’!” 互動環節中,學生們的感悟接連迸發。姚華護士長強調:“性教育不是禁忌,而是教會大家認識生命、尊重生命的必修課。”
講座結束后,不少學生坦言 “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初三(2)班李同學感慨:“以前總覺得這些話題難以啟齒,現在才明白,掌握知識才是保護自己的最好武器。” 這場講座不僅是一份珍貴的 “畢業禮物”,更讓學生們學會用理性態度看待性與情感,以更自信的姿態迎接成長挑戰。
“知識不尷尬,無知才危險。” 此次 “青春必修課” 進校園活動,不僅打破了 “談性色變” 的桎梏,更在校園中播撒下科學認知的種子。未來,我院將持續推進青少年性教育普及,與學校、家庭攜手,共同為青春成長保駕護航。